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7|回复: 0

菩提心。

[复制链接]

296

主题

1

回帖

107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74
发表于 2024-2-22 19:54: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正确认识佛教。

佛是觉悟的意思。生命从迷茫中获得觉悟就是佛。佛和众生的差别。仅仅是迷和悟的差别。迷者为众生。觉者为佛。因此佛法就是觉悟之法。觉者之法。

佛法非宗教。

佛法是佛的智慧。是佛的教法。而非宗教。佛法就是让众生从无明和迷茫中开智慧觉悟的方法。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诲。

  很多书中都说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创始人是某某。一般也都说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但实际上。将佛法理解为释迦牟尼佛开创之法。是错误的认知。以释迦牟尼佛为佛法的源头。从理论上来讲是讲不通的。

  大乘佛法认为。世界多如微尘。众生多如微尘。佛也多如微尘。也即世界无量。众生无量。佛无量。从总体上来说。世间的成。住。坏。空无始无终。众生的生死轮回无始无终。佛与佛法的存在也是无始无终。这就如同鸡和鸡蛋的道理是一样的。从逻辑上来说。没有第一个佛。也没有第一次创始的佛法。因为佛从法中生。如果没有佛法。佛从何而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佛。法由谁说。没有佛就没有佛法。佛是按照佛所说法修行成佛。佛在成佛之前就有佛法。同时。佛法又是由佛来宣说。因此。法不是佛创造的。佛只是揭示。解释了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和宇宙人生的实相与真谛。佛有无数。在我们所处的这一贤劫时期。先后要出现一千个佛。释迦牟尼是第四位佛。之前曾有拘留孙佛。拘拿含牟尼佛。迦叶佛三佛住世。未来佛弥勒佛是第五位佛。因此。释迦牟尼佛不是佛教的创始。释迦牟尼佛所说法。是承继了先佛所说法。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共修之法。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同宣之法。所以佛与法是不生不灭的。如来是不生不灭的。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法本自不生不灭。本就存在于一切中。

  慈悲善行与特殊智慧(空性般若。)这两条。从根本上概括了整个佛法。

  慈悲善行属于道德范围。包括利己。利众两个方面。利己。指的是自我修养。好好做人。诸恶莫作。自己对自己的今生和来世负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思想善良。品行端正。风格高尚。众善奉行。力行有益于众生的事。这又是利众道德。一切的戒律。都离不开利己利众的原则。

小乘佛教以利己为主。大乘佛教则以利众为主。其修炼的根本目的不是为自成佛。而是为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

  佛教的智慧是特殊的智慧。简言之就是利益众生的智慧。指的是我们在利益众生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聪明有种种。有正当的聪明。也有所谓的邪聪明。人在自私自利的时候。作恶。犯罪的心智表现就是邪聪明。这和佛教的智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智慧的前面加上特殊这个界定词。才是佛教所提倡的智慧。这与佛教所追求的目标有关。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类以及一切众生的苦难处境。这种智慧的特殊性及其敏锐性。表现在对生命所遭受的苦难的种类。性质。产生原因的深刻的认识以及如何消除苦难以获得幸福快乐的方法。对策的研究和制定上。佛教的这种智慧可以叫做众生离苦得乐的智慧。与人类社会以及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无关的智慧不是佛教所追求的智慧。这种智慧的产物就是苦。集。灭。道的四谛理论。

由此可见。佛法的本质就是利己利众的道德和智慧。对人类社会来说。美德和智慧缺一不可。佛教的功能就是帮助众生获得善德。智慧两样东西。就是使一切众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佛法无边。但离不开这个大的原则和理论框架。这是佛教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特点。

二。确立学修目标。

在当下的世间。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佛。

世界上无论成就什么事情。都是先有目标。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完成。所以。凡是有理性的人。都是这样做事的。学佛的也应该如此。不能盲目地来修。没有把握地去做。首先就应确定目的。

大乘佛教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利乐一切众生。

所以。学佛就要发大乘心。立志做菩萨。成佛。为一切众生着想。为众生的幸福快乐不惜生命地奉献一切的思想是大乘思想。叫大乘心。不单有这样的心。而且无私无畏如此地去做。就是大乘修行者。就是菩萨。就是真正的成佛的修行。这种学佛利众心。又称菩提心。

很多人以为菩萨就是在世间庙里塑的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这些成了佛的菩萨。不能这样来看问题。菩萨从理论上来分有两种。一种叫贤位菩萨。一种叫圣位菩萨。贤位菩萨就是在修行五道中处于资粮道。加行道的还没有开悟的菩萨。见道开悟之后进入大乘修道一地到十地的修行者。称为圣位菩萨。

学佛的核心思想就是学做菩萨。行菩萨道。为了成佛。成就佛的无上智慧。有菩萨的心肠。具菩萨的道德。作风和贡献。最终觉悟成佛。成就佛的圆满无上智慧。才是真正在学佛。否则。修行的根本就没有抓住。所修还只是一些枝枝节节。


如何成就菩萨道的修行。两种发菩提心的方法。

一是七支发心法。这是《瑜伽师地论》中。无著菩萨这一派所传。二是自他交换法。是阿底峡尊者从锡兰国王处得到的菩提心传承。

第一种。七支发心法。也可以叫七步发心法。按七个步骤来发菩提心。知母心。知恩心。报恩心。喜爱心。大悲心。承担责任心。发菩提心。

首先是知母心。大乘佛教要利益众生。把众生看做是自己的父母。特别是要看作母亲。如果没有这样的感情。不会去利益他人。为什么说众生是母亲呢。这是可以从逻辑上推论证实的。我们无始以来。不知道在六道当中转世了多少次。每转世一次。都有父母。转世人。就有人的父母。转世动物。也有动物的父母亲。

慈母爱儿。其诚挚之心。恩德无比。没办法用什么来加以衡量。养儿方知父母恩。用心体会。便会得知。我们从今生今世父母的养育之恩。想到过去一切生中无数的恩。虽然由于隔世。彼此不认识。但在逻辑上。我们知道一切众生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就像今生今世的母亲一样。恩重如山。

百善孝为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做子女的有孝心。孝敬父母。是一种非常崇高的美德。报恩之心。老百姓都有。佛教更是如此。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热爱。不孝顺的人。很难称得上有什么爱心。有什么慈悲心。知恩不报非人也。做子女应该很好地孝顺养育自己的父母。大乘佛教推而广之。把一切众生看做隔世的父母来进行孝顺。这是知恩心。报恩心。

报恩心产生之后。接着要产生喜爱心。对父母的欢喜心。意思就是喜爱。如果对父母不欢喜。不喜爱的话。不可能报恩。所以要培养这种欢喜心。

欢喜心再进一步就会产生大悲心。从自己父母亲生老病死的苦难着手。进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苦难。众生一切的苦难。产生同情心。悲悯心。大悲心。大悲心有广义的。有狭义的。同情怜悯心就是大悲心。前面的欢喜心则是仁慈心。

有了欢喜心。大悲心。如果不去承担责任。分担痛苦。不起作用。做菩萨不单要慈悲利众。有慈悲心。大悲心。还要有责任心。增上心。就是说。当自己的父母有了病。有了苦难。不是推给别人。而是一心要由自己来承担起这个报恩。保护。救度的责任。要承担救度一切众生苦难的重任。要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有救苦救难的心。

如何来承担救度众生的责任呢。这就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觉悟心。菩提就是觉悟。觉醒。经典中。菩提心的定义就是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目的是度化众生。成佛是手段。只有成了佛才能广泛地来利乐众生。因为人的智慧。能力有限。不可能度化一切众生。所以。如果要对无量众生进行度化。必须要达到佛的智慧神通层次才行。

大乘与小乘的不同正在于此。小乘佛教为了自己解脱生死。出离轮回。达到罗汉的果位。不考虑众生。而大乘佛教的成佛只是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佛与成佛的条件都离不开众生。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是靠众生来完成的。成佛之后的佛事业。也是利乐众生。佛和众生是没办法分离的。一切为了众生。没别的。

第二种。自他交换法。就是说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碰到问题的时候。自己和对方交换位置。替换法。也叫换位法。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想到如果我是这个人的话。会是怎么样。如果我的母亲有了这样的苦难。做为儿子的我怎么办。设身处地地想。把自己的一切幸福。快乐让给别人。承担别人的一切痛苦。用自己的快乐交换别人的痛苦。把方便让给别人。把苦难留给自己。把一切众生看成自己最亲的亲人。如父母。兄弟或者姐妹一般没有区别。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承担他们的一切痛苦。为众生创造幸福和快乐。这种自他交换就是和世人不同的佛菩萨心肠。以这种思想为动力。坚定不移菩萨行。积极成佛。就是菩提心。

一般世间人的观念都是事事处处为自己着想。不会想到别人。即使想到别人也是自己家的亲人。范围很小。而且在利益面前。生死关头。恐怕这个也做不到。佛菩萨不是这样的。众生看成自己最亲密的亲人。勇敢地承担别人的痛苦。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服务。为别人创造幸福。如果有了这种菩萨心。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已经是菩萨。佛是对一切众生都平等的心和觉悟。

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广大。《入菩萨行论》里说。有了菩提心的人。累世以来的罪业可以在刹那间消掉。任何一种念经或者行善的办法。消业的力量都比不上菩提心。从积福这方面来说。由菩提心产生的刹那开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菩萨行。哪怕是在看睡觉。如果做了一点小小的善事。功德就会变得无限广大。菩提心就有这样的加持力。

各种经典当中不只一次地讲到菩提心的效用。它就像是点石成金之法。有了菩提心。就像是用手一指就能把石头或者土块变成黄金一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立刻就会变成一个很伟大的人。高尚的人。变成为一个菩萨。最终成佛。

菩萨发菩提心的动力是大悲心。无论是七支发心法还是交换发心法。根本动力都是大悲心。用现代通用的语言来说。就是爱心(大爱。无私的爱)。

有人认为。悲心或者慈悲心。比做爱心不妥当。这样的看法。其实是对佛教术语缺乏深入了解的表现。从词根上来讲梵文ga ra na。是慈悲的意思。ra ga。是爱的意思。爱财。爱色。在佛经中。这两个词有时候是通用的。因为从性质上来讲。慈悲和爱欲是没有办法截然分开的。仅仅是对象上有区别。比如爱色。爱财。爱名誉地位属贪欲。是私欲。是自私的爱。爱这些是不好的。这种贪爱之心。贪私欲的爱欲是贬意的。而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的爱。无条件的爱。子女对父母无私的爱。无条件的爱。就不能说是贪欲。不能说它不好。无私慈悲的热爱父母。无私慈悲的热爱众生。这是纯真之爱。高尚之爱。

在无上密中。以大欲一词来代表大乐。代表大悲心。显宗中也有用爱欲来表示慈悲的。《现观庄严明义疏》开头的偈颂中有这样一句话以爱深爱度众生。宗喀巴大师在《般若大义金珠蔓论》中说。以爱深爱度众生中的爱欲一词。指的就是大悲心。这里是颂扬无著菩萨的功德。

所以。把大悲心比做大爱。是依据了经典并考虑到了世俗的习惯。在当下的世间较广泛地使用爱这个词来表示奉献爱心。有的人不理解。不知道爱这个词的来源。说佛教是反对爱的。怎么能用爱来代表大悲。其实佛教反对的不是爱。如果佛教反对爱。那就错了。那些自私的。使人变得狭隘。堕落的。成为贪嗔痴根源的爱欲或者爱执。需要破除。而广义的爱。大爱。是大乘佛教的智慧所产生的根源。

爱心。大爱与无私的爱中爆发的智慧是为了和其他的智慧。比如世俗智慧。外道智慧。小乘的自利智慧或自我解脱智慧相区别而提出来的。

人普遍地都有智慧。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但智慧有多种。从世间印度来说。除佛教以外就有九十六种外道。也就是有九十六种世界观。都是根据各自的智慧见解提出来的。各种宗教都有它自己的智慧。再比如人们在搞科研。创造发明时也须有智慧。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智慧。但智慧的本质不一样。有的是大智慧。有的是小智慧。也叫小聪明。能产生小功利。有的是正当的智慧。有的是不正当的智慧。比如说在世间的诈骗。骗人也有一定的智慧。没有智慧骗不了人。这些都是世俗智慧。外道智慧。小乘佛教的智慧。是自利智慧。自我解脱智慧。

大乘佛教的智慧则始终是以利益众生为主的智慧。这种佛菩萨的特殊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以无私慈悲的热爱一切众生。无私无畏的利众大悲心为动力。修禅定和智慧二度产生的智慧。没有大悲心。完成不了六度。修六度中的禅定。智慧二度才产生大智慧。爱心与智慧互为前提。不能分离。所以叫做。爱心。大爱与无私的爱中爆发的智慧。佛经中说。与智慧分离的慈悲。与慈悲分离的智慧都是枷锁。

经典中佛说。拥有一法就等于拥有一切法。问。一法是什么。答。大悲心啊。由此可见。大悲心是何等重要。具有了大悲心。一切佛法都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没有大悲心。所学的一切佛法都没有了基础。大悲心是成佛之因。

在充满自私。贪婪。嗔恨。冷酷无情的末法中。只有无私慈悲的大爱才是温暖如春的阳光。人生在世。最珍贵的品德就是慈悲心。大爱。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无私的爱。悲心的话。人就没办法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动荡不安。都是没有无私慈悲的大爱造成的。没有了无私慈悲的大爱。家不再是家。没有了无私慈悲的大爱。朋友会离去。亲人会离去。父母会离去。如果整个世间的人际关系都成了冰冷的金钱关系。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佛教提倡大悲心。就是因为只有无私慈悲的大爱——大悲心。才能拯救整个世间的人类社会。

在世间经常发生很多灾难。地震。海啸。病毒等。许多人死于非命。造成了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留下了好多的孤儿。如果无人资助。他们怎么活呢。在世间有的生活并不富裕的工人。农民。一般职员。他们都自愿献爱心。积极地捐资。捐物。如果不是心中有真诚的无私慈悲的大爱和同情怜悯的心。怎会这样做呢。谁说时间没有无私慈悲的大爱。这些行为都是世间光明的显现。应该处处散发这样慈悲无私大爱光明的心。

学佛的人。什么都可以不修。不能不修慈悲心和菩提心。有了慈悲心。你就抓住了学修重点。你就有了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是菩萨。就能够成佛。

三。在家修行要诀。

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

因为在世间出家修行的制度与习惯。在家者。有很多限制和障碍。不能与出家的僧人来相比。以他们的方法来修行。这很多人做不到。也很难做到。所以。在家者应该根据自己在家的特点来修行。佛教的原则是大方便。方便一切人。一切不同文化。教育等背景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修。这才是佛法的大方便。如果有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的话。就不是方便。

修行应该抓住重点。不可能把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都拿来修。实际上也没有这样修法的。广大的在家学佛人。修行重点如下。

好好做人。

佛的一切教导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人都做不好。怎么做菩萨。成佛呢。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以佛菩萨为榜样学习做人。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从道德这个名词上来讲。人应该先有正确的道。然后才有德。德以道为因。没有道而讲德是很空洞的。道。指的是信仰。道路。学佛。信仰佛教。就要有菩提心。道是大乘之道。德当然就是大乘之德。是以利乐众生为基础的做人道德。也就是大乘的三种戒律。一是防止恶堕。自己的言。行。意都不要触犯佛教戒律的道德原则。二是学修善法。三是利众。

菩提道次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大乘道思想修养。就是以佛菩萨为榜样来学习做人。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人。应该讲良心。讲公平。讲公正。讲宽容。讲利众。相信因果报应。这些都是佛教的道德。是修法的基础。如果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念经。拜佛就都是形式主义。不是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思想道德方面来修。改变世界观。人生观。抓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才是修行的正道。修行的重点。如果思想上充满了贪心。邪见。嗔痴。念再多的咒。再怎么观修也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大乘佛教的根本是利益众生。学佛就应该学习佛菩萨的慈悲心与菩提心。平等心。发扬佛陀的舍身饲虎精神。如果人都只为自己。那么。家庭就不可能团结和睦。社会也不会和谐安定。

《金光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前世行菩萨道时的舍身饲虎故事。当时。菩萨是一个国王的三太子。有一天。他和哥哥们游园嬉戏。看到一只母老虎产了七个虎子。牠怕自己离开虎窝去觅食的时候孩子们会遇到恶人的袭击。所以就忍着饥饿守着孩子。小虎吃奶。把母虎身上的血都吮干了。母虎奄奄一息。起也起不来了。眼看着虎母子都要饿死。两位哥哥觉无能为力。所以走开了。三太子见了却大发悲心。不忍离去。他独自留下。决定以身布施来救虎母子。于是。他脱光衣服躺到了母虎身边。但虎已没力气吃他。没办法。他只好站起来折了一根竹枝。把自己的血管刺破。流出血来让虎舔食。等到找寻三太子的人到来时。只见到挂在竹枝上的衣服和残存的骸骨。这是佛释迦牟尼佛因地无数次为利众生而舍身的一例。这就是大乘佛教的舍己为人精神。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行大善。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致善果者为善。能致恶果者为恶。凡是能对他人有益的事情都是善。凡是自私自利。危害别人的事情都是恶。

一切戒律的基础是十善戒。一切恶行中最主要的是十恶。叫做十恶不赦。从身。语。意三个方面共分成十类行为。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妄语。恶口。绮语(无意义的言语。)。两舌(挑拨是非。)。意不犯贪。嗔。痴的十善戒是三戒的基础。也是转世人身和天道的主要条件。如果自己想要下一世不堕三恶道。转世人身或升天道的话。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今生今世要做到五戒和十善。所以。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都要力行五戒和十善。要洁身自爱。坚守戒行。

并不是说到世间的寺庙里烧个香。磕个头。拜一拜。就算是佛教的皈依弟子了。真正的皈依是从戒律上皈依。以戒为师。释迦牟尼佛临终时告诫弟子。我涅槃之后你们要以戒为师。行为合于律。言论合于论。修持合于经。守戒的是我弟子。不守戒的不是我弟子。

为什么说要洁身自爱。因为小乘佛教的戒律是非常好的。藏传佛教提倡外修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密修二次第。在三乘佛法并修的时候。以小乘的戒律为基础。

佛子有两件事一定要坚持。一是守戒律。自己修行。二是用生命来维护佛教的真理。如果这样做。即使不修行也是在修行。这是无为法。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不能以为学佛的人不应该争强斗胜。所以就不与人争辩。菩萨个个都是辩才无碍。应该坚持真理。维护佛教的戒律和真理。不是争强斗胜。如果一个人在思想上没有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就等于没有了灵魂。鉴别思想的对错。获得正见是非常重要的。

佛经中说。当戒律和生命二者选一时。应该选择戒行。放弃生命。也就是说。当别人让你抉择。或者舍戒或者被杀。佛教徒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宁肯放弃生命。因为生命还会转世。而听闻佛法。得到戒律只有这一次。如果自己从前就守戒律的话。福报也不可能是这样子。所以选择戒行。放弃生命。

第二。继续二选一选择戒行和正见的时候。宁失戒行。选择正见。正见比戒行更重要。哪怕失戒也不能失掉信仰。一般情况下。不能舍戒。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即使是守不了戒律。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正见上不能稀里糊涂。绝不可弃舍。

善巧修行。

1。坚定信念。

修行不仅仅是要得到很多的法。更重要的是怎么样修法。所以。法不在多。龙树菩萨在《宝性论》(《致国王书》)里讲到。修法有两条。一是信念。二是智慧。

如果没有智慧。不能分辨是非。对错。正邪。就不会得到正确的信仰。但光靠智慧不行。在世间很多人都很聪明。三教九流什么都懂。但却没有信仰。不会精进。而且看的书多了。思想上产生了混乱。怀疑也越来越多。产生出诸多不良邪见。甚至怀疑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学佛的人。首先就要相信善恶因果报应。如果连这一点信仰都没有的话。还学什么佛呢。

有的人说。哪里有前世。后世。我没看见转世。世人的很多看法都是错
误的。以看得见。看不见来论问题。是经不起推敲的。盲人看不见的东西。我们不会说它不存在。不灭的是我们的心。而非我们的身体。

很多东西我们都看不见。比如空气你能看见吗。看不见。难道就没有吗。电波。微波。肉眼能看见吗。

再。有形的东西我们都看不全。无形的东西又怎么能见呢。《俱舍论》中说。人。不是看得见的东西。若问。人怎么看不见。说。人看得见的是人体。能见的只是人的外形。长相。肤色。性别等。但却不能看到人的思想。信仰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以。人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看得见的肉体。一个是看不见的精神。人的概念不只是肉体。如果仅仅是肉体的话。那尸体也是人。而事实上。人死了以后。肉体虽然可以保存。但生命已经没有了。我们活着的时候尚且看不见自己。那我们死了之后又怎么能看到转世呢。

法称的因明学中有一句话。未见不等于不存在。佛经中说。六道中无色界的众生是看不见的。是无色的存在。没有可见的肉体。它是一种精神体。一种能量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佛经中说。人体里有八万四千生命。又比如相对论。《华严经》中说。一刹那等于一劫。一劫是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刹那则是很短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和那么短的时间却是相等的。这就是相对论的观点。经中又说芥子须弥纳。芥子是很小很小的东西。怎么能和须弥山相等呢。如何解释经义。相对论说速度和体积是相对的。物体在超光速的情况下体积等于零。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佛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就是信仰。信念。是一切善道的源泉。一切功德的母亲。密续中说。要在精通佛教理论。破除邪见。获得正见的信念基础上修行才能得成就。或者愚痴有信念。也可很快得成就。也就是说。即使大字不识。但却单纯。善良。具有真诚。坚定的信念。比起那些半通不通的知识分子来说。因为没有受到诸多邪见的污染。也易得成就。

2。专心致志。

专。就是修持一法。不宜庞杂。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3。持之以恒。

滴水可以穿石。修法贵在坚持。要像无著菩萨那样修行。

无著。世亲菩萨是一母所生的两个兄弟。母亲眼看着印度正处在小乘佛教灭大乘佛教的时代。她发心要生个孩子来弘扬大乘佛教。后来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无著。小的叫世亲。根据印度习惯。孩子长到一定年龄要子承父业。当两个儿子长大懂事的时候。就问他们的母亲。父亲是做什么职业的。我们现在该继承父亲的事业了。母亲说。我生你们两个不是为了去承继你们父亲的职业。而是为了弘扬大乘佛法。从今以后。你们都出家去学法。学成以后去弘扬大乘佛教。然后。世亲在一个有小乘佛教的地方出家学习。无著则在大乘教门出家。

当时。人间根本就没有大乘佛教经论的传承。只听说有弥勒菩萨能够传大乘佛教。但是弥勒菩萨在三十三天兜率内院。不在人间。怎么能见呢。于是。他得了弥勒修法后就到一个石洞里面去修。

修了三年止观。什么奇迹也没有。他心想。闭了三年关也看不到弥勒。这样长坐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就从闭关的山洞里出来了。他出来注意到石洞旁边有一个鸽子窝建在石崖上。因为鸽子飞来飞去。石崖因此很光滑。他从中得到一个启发。鸽子那么柔软的羽毛。竟能把坚硬的石头磨得这么光滑。难道我还不如鸽子吗。

第二次入石洞又修了三年。同样是无成果。他又出来了。然后看到洞口石崖上水掉下来把底下的石头给滴穿了一个个洞。他想。滴水可以穿石。难道我就修不成法吗。又进洞去继续修了三年。都九年了。也没有什么收获。他想再不能如此耽误时光了。人生还有几个九年。于是。就出了洞下山。山道上见到一个老婆婆拿着棉花在擦拭着一根很粗的铁棒。他奇怪地上前去问您老这是在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抬。说磨针。他不解这么粗的铁棒这样子怎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他心有所悟。默默地退回山洞。接着又修了三年。可十二年之后。还是没有见到弥勒菩萨的影子。他这次真的下决定要离开这个修行的地方了。走到山脚下。看到一条狗奄奄一息趴在地上。好象是得了什么疮。整个下身都腐烂了。上面爬满了蛆虫。他想。它这么痛苦。也不知先前造了什么业。他因不忍看这条狗受这样的罪业。就想帮着把狗身上烂肉处的蛆捡掉。但又一想。众生可怜。这些蛆是靠狗的腐肉才活着的。如果我把它们捡开的话。蛆就会死,岂不是厚此薄彼吗。怎样才能既减轻狗的痛苦。又不让蛆们饿死呢。想来想去。他决定要布施自己的身肉给蛆吃。就取出随身带着的一把刀。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几片下来。摆在地上。准备把狗身上的蛆一个一个捡下来放上去。让蛆去吃自己身上割下来的肉。但是这个蛆实在是像水泡一样。很易被碰坏。他想。手是不能动它们了。只能用舌头来舔。可当时的情景确实是让人觉得恶心。他只好把眼睛闭上。再来舔蛆。就在眼睛闭上的瞬间。眼前突然一亮。睁眼不见了狗。只有弥勒菩萨金光耀眼出现在他面前。无著激动地说。我足足修了十二年都没能见到您的面。您怎么今天才现身。弥勒菩萨说。我一直就在你身边。只因你罪业深重所以看不到我。今天。你大发慈悲心。把业都消了。所以才能看见我。无著不相信。说。怎么可能是这样呢。弥勒菩萨说。不相信的话。你背着我到街上去走一走。看看别人会怎么说。结果。无著就把弥勒菩萨背在自己的背上去转街。很多人从旁走过却什么也看不到。有的人则说这个人怎么背着一条死狗呢。由此可见。业力不同。所见也不同。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我们的罪业是无量劫以来薰染而成。指望一朝即能完全消尽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持续的精进努力才能成办。

4。不拘形式。

信仰在心中。无须打着标记。外在环境再恶劣也绝不放弃自己的信仰。

修行有三种。修身。修口。修心。

烧香。磕头。静坐等。有很多身修的办法。讲究姿势。练气调脉。念经。持咒是修口。念经持咒是为了去除妄念和杂念。要做到心口合一。一心不乱。如净土宗修念佛号求生西方净土。但是。念经的目的是为了要懂。经典里到底说的是什么。是佛陀教导我们该如何看待问题及解决问题。但是很多的人念经就只是念。仅有念的声音而已。不解经义。

修心就是观修。修止观。止恶止妄念。观自己的心。观善法。让自己的善念增长。慈悲心。菩提心不退转。心念。在心里观。不妨碍别人,也不耽误自己的工作,一边做事一边念咒。走路。做一切事。都要保持观照清净觉悟的心。

修行有多种。不要拘泥于形式。比如说利乐上供。可以以心代行。以观代物。礼佛。不一定要合十。叩拜。从心里去拜佛敬佛是主要的。比如献花。燃香。献净水和食品等。所献的有形的东西是有限的。仪轨中说我以四海之水作供养。作供的小水碗如何能盛下四大海水。这就要靠观的功德能量。观想世界上所有的鲜花。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观想一切人造的。自然的香。如檀香。百花之香。都拿来做供养。观想自己家里的食品及所有的东西都来作供。观想无主的野生水果。海洋。地下矿藏等作供养。用心念来想像作供。就是最大的供养。这样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善根福报智慧增长。也能不断的扩大自己心量。坚定自己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普贤行愿》里讲到。拜佛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想像成多如微尘。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礼敬一切诸佛。这功德有多大。所以。以观代物是密法里的一个方便。尽管自己没有很多东西可作布施。但却可以以观代供。以观代施。观想以无数的财物。药品施予众生。培养自己的利众心。圆满施波罗。

六度归根到底是为了修心。是为了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有没有财物施供并不重要。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有一世是一个穷人的孩子。当过去佛大释迦牟尼到来时。很多的国王。大臣等富人。都拿着金银财宝来供养佛。这个孩子正在路边玩耍。他心里非常敬仰佛陀但却无有财物来供养。于是就从地上捧了一把土来供养佛。大释迦牟尼佛说。好啊。将来。你会因为此善而成为大地的主人。因为他以土来作供。土代表大地。是把整个大地供养给了佛。所以将来就成为大地的主人。可见。供养不在多少而在心诚。心诚是最大的善。如果动机目的不纯。就是以金山。银山来供养或施舍。也没有什么功德。所以。是善是恶。主要看动机目的。动机目的是善。结果也属于善。动机目的如果是恶。结果便是恶。为了个人名利。即使是做了一件善事也是恶。

很多的修行都是用观想来代替的。比如献曼扎。大威德坛城上面放一些五色粮食。象征着把四大部洲。须弥山。八大小洲等整个宇宙都献给佛。如果不是靠观想。这么小的东西怎能代表整个宇宙呢。

所以。修佛即修心。修心是一个重要主题。行善作恶。轮回解脱。去染还净。心在起着主导的作用。

由于对心的解释不同。在大乘佛教哲学上就形成了具不同见解的两派。中观与唯识。

中观解释三界唯心是说造业者主要是心。心在起主导作用。做一件事。无论是善是恶。首先要有意识。以善念行事造善业。以恶念行事造恶业。所以。佛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没有别的救星。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救星。作恶行善。解脱轮回。都是自己的心来决定的。离开自己的心。没有别的造物主。自己的心决定自己的前途。所以做自己的明师与明灯。照亮一切众生。

外界的色声香味触等都是人的心识所化。非虚非实。非空非有。阿赖耶识是三界的本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光与爱·大同文明。发展建设大同文明。充满光与爱的生活。光与爱生活区。光之生活。光与爱的世界。光之家园。极乐家园。极乐世界。大同世界。光之事业。光之计划。光之工程。素食。环保。修心。慈悲。清净。无为。平等。觉悟。爱惜一切众生。回归自然。与宇宙万物和谐共存。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 陕ICP备2023020267号-4 )

GMT+8, 2024-6-1 16:56 , Processed in 0.0768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